继往开来 乘势而上 为建设一流bwin必赢努力奋斗
我院党委
今年是厦门大学信息学科创设40周年、软件学院成立20周年。bwin必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厦门大学成立之初所创办的工科。40年来,一代代厦大信息人踔厉奋进,始终以服从、服务国家需要为己任,勇立潮头、自立自强,始终抱定工科兴学、工科报国的理想追求,在厦大百年辉煌历程中抒写着求是求实的独特篇章。
一
回望厦门大学建校百年,我们不难发现,陈嘉庚先生教育救国理想、“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和“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始终影响着一代代厦大人。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品格深深滋养着信息人,始终氤氲在厦大兴办工科的艰难探索中。
1921年,厦门大学建校之初,学校即设有师范部理科,工科在其中开始萌芽。1922年7月,学校增设工学部,正式开始工科办学历史。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数年后工科宣告停办,但厦大人办好工科的梦想始终没有停止。1937年,面对着日寇的步步紧逼,萨本栋校长带领厦门大学全体师生长途跋涉,内迁闽西长汀艰苦办学。在长汀八年的艰难岁月里,厦大师生笃定抗战必胜坚定信念,心存“为战后储备人才”的雄心壮志,创办了航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开始厦大工科新一轮的自强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大工科人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大放异彩,成为“五大母校”之一。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厦门大学计算机学科队伍的日渐成熟,建立本校计算机科学系的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为服务四个现代化,适应对外开放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需要,厦门大学在信息学科领域作出了一系列探索,迈出了新时期创业的铿锵步伐。这包括:198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首批招收13个省市的60余名学子,1983年成立科学仪器工程系,1985年成立电子工程系,组建技术科学学院(后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工学院),1991年成立系统工程系(后更名为自动化系),1999年由计算机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组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后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2年获批成立软件学院,2003年成立通信工程系,2007年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系,2016年成立网络空间安全系,等等。这些探索与实践,为厦大一流信息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新时代的十年,世界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科技无疑是诸多科技领域中最具基础性、最富生命力、最有交叉度的领域之一,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正孕育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并深刻影响、重塑着这个世界。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厦门大学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对如何办好信息学科,提出了新的改革举措:自动化、电子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学科相继支撑组建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影学院;2019年,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进行优化重组,成立bwin必赢,下设人工智能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软件工程中心)、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和网络空间安全系,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bwin必赢同时挂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20年10月,敦聘清华大学舒继武教授为bwin必赢院长,推动学院综合改革;同年底,学校决定将翔安校区西南角原孔子学院南方基地用房用地作为bwin必赢新院址;2021年12月,学院获建“我院”……
这是厦门大学信息学科建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翻开了bwin必赢全新的一页。三年来,bwin必赢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对工科办学规律的认识,始终把建设一流bwin必赢作为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学院综合改革,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是党建引领的作用明显增强。我们进一步加强系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把全院思想统一到校党委决策部署上来,以最短时间把学校支持转化成学院发展资源,形成事业发展内生动力;我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三全育人”落地落实,通过实施“启新、启路、启航”三大计划,打造“强信、智信、嘉信”三大工程,让育人主体动起来,育人过程活起来,育人质量高起来;我们积极回应师生急难愁盼,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引领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理解改革思路,明确改革路径,落实改革措施,深度融入改革发展,以个人努力成长赢得发展红利,增强推进学院综合改革的信心;我们签订聘委会成员、教授委员会成员、高聘申请人廉政、廉洁承诺书,抓住教师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推进规范制度建设,引领公平公正公开,认同优秀、追求优秀的学院良性竞争文化。
二是科研组织和服务贡献能力大幅提升。我们瞄准国家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组建了8支重点科研团队,增强服务于国家、头部企业的重要与关键需求能力。我们与华为、OPPO公司分别成立了千万级创新联合实验室。近几年承担华为、阿里等头部IT企业项目明显增多。许多教师在国家急需的主航道上孜孜不倦,屡有突破。
三是吸引汇聚优秀青年人才能力显著增强。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人尽其才的理念培育人才,以精准贴心的标准服务人才,尽心尽力推进“一人一策”,为青年教师成长赋能。我们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三位一体”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2019年以来,新入职专任教师24位,其中,12位为教授、副教授,13位为“90后”,他们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一流大学,不少教师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成为学生心目中新的“男神”“女神”。
我们欣慰地看到,经过一代代信息人不懈探索和辛勤实践,bwin必赢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面向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这份自信,来自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来自于学院日益形成的干事创业、追求卓越、欣赏优秀的文化氛围,更来自于全体师生员工的上下齐心、众志成城。
三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列为专章进行整体论述、作出整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和人才战略布局,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交流互鉴,助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们认为,未来的5年,是bwin必赢、信息学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全院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增强对在综合型大学办好工科的规律性认识,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院发展,结合学院发展和学科现状,最大限度用足现有资源、用好现有队伍,锚定目标、乘势而上,继续狠抓学院十大重点行政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学院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教学方面,要通过核心课程培育奖励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快不同学科方向核心课程的质量建设,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抓好实验教学与实验平台,充分利用好虚拟教学实验室,提升教学授课水平,紧抓教学质量建设,把教学质量逐渐引入招聘和相关业绩考核与奖励中,推动形成“传帮带”的教学文化。
——在科研方面,要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超前谋划、提前布局、加强联动,推动“有组织的科研”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凝练和锻炼科研团队,加快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要摒弃“重申请、轻建设”“重资源、轻时效”“向内多、向外少”的传统思维,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评价体制,以评促建,以申促建,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干劲、有空间,脱颖而出。
——在我院建设方面,要继续瞄准国家与地方重大需求,聚焦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和“卡脖子”问题,聚焦培养高端人才,进一步凝练重点团队和攻关方向,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深化政校企合作,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与成果转化。
——在人事人才工作方面,要增强尊才、爱才、惜才的情怀与责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引才育才力度,完善人才服务工作,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保驾护航。我们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建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院建设。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加强班子建设,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办学治院水平,推动学院管理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入实施优秀骨干学生培养“强信工程”,教育引导师生听党话、跟党走。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把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青年教师成长、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努力培育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新亮点。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化督办落实,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校友、统战、工青妇、离退休工作,为学院改革发展争取资源,营造良好氛围,汇聚各方力量。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作为,加快推进新院址建设,将新院址打造成bwin必赢的“筑梦之巢”,为bwin必赢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厦大人对工科建设的百年探索成就了今日的bwin必赢,为我们开启新百年新征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照和实践经验。我们要在对历史的深邃思考、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中抢抓机遇、继往开来,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以“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清醒,乘势而上、团结奋斗,重整行装再出发,努力建设一流bwin必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厦大信息人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原载于《厦门大学报》第1414期第8版)